全国首届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21-11-01

2021年10月28日至30日,由重庆大学倡议发起的全国“首届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专题研讨会”在重庆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镁合金分会和《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期刊主办,由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和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重庆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潘复生,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洪国、陕西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军虎等致辞,中国镁协会长、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如海主持开模式。 

这次会议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被认为是“中国镁电池的第一次峰会”。来自中科院、重庆大学、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各地的200多名科技人员和来自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部分国外专家参加了会议。宝钢金属有限公司总裁祁卫东、广东国研科技董事长苏建章、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副会长孙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镁合金分会副主任委员王敬丰、《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国际期刊常务副主编彭晓东、重庆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黄晓旭、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丁非等参加了会议。 

重庆大学潘复生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在“双碳”目标推进实施过程中,能源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镁基储能材料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镁电池具有资源丰富、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等一系列优势,正在推动成为新一代储能产品。我国镁资源十分丰富,占世界矿产资源的70%以上,镁电池的应用可能带来电池工业的一场“颠覆性革命”,对加速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推广应用、保障战略资源的国家安全、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等都有重要意义。关于镁电池的研发应用,潘复生指出,一是要加强科普宣传,要让全社会共同关注镁电池产业发展,让更多人了解镁电池;二是加强合作交流,各个学会、学科、研究和应用单位要鼓励相互交叉,强化学术协作和国际合作;三是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产学研”互动,加大镁电池产业化步伐。 

这次会议涵盖镁离子电池、镁空气电池、镁干电池等多种电池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针对镁电池正极材料构筑、镁负极改性设计及界面修饰、新型电解液的研发及匹配、电极界面调控策略、电池设计理论计算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详细讨论。大会邀请了来自中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海内外知名高校专家进行报告,乌尔姆赫姆霍兹研究所的Maximilian Fichtner教授、休斯顿大学姚彦教授、犹他州立大学刘天骠教授、悉尼科技大学汪国秀教授、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员、重庆大学黄光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努丽燕娜研究员和邹建新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清华大学张跃钢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左朋建教授、南京大学金钟教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驰麟研究员、同济大学马吉伟教授等分别在会上作了精彩报告。 

重庆大学国家镁中心镁电池研究团队是由潘复生院士领衔、多名国家级人才为研究骨干、国内外最大的镁电池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有镁离子电池、镁空气电池、镁干电池等,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开发的镁空气电池,与企业合作已批量生产,产品销往欧美和日本。开发了多个体系的镁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取得了突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了镁离子电池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镁离子电池即将进入试制和示范应用。 

在这次会议上,重庆大学国家镁中心镁电池研究团队黄光胜教授作了《镁离子电池负极的设计与性能优化》、徐朝和研究员作了《高性能金属镁基储能电池关键材料研究》、刘渝萍教授作了《高电压镁锂混合离子电池体系的构建和储能研究》、吴量副教授作了《Mg-Al-Zn和Mg-Li-Al-Zn的空气电池放电行为研究》、文家新副教授作了《全无机盐型可充镁电池电解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黄雪婷研究生作了《硼基非亲核性可充镁电池电解液研究》专题报告。 

重庆大学蒋斌教授、周小元教授、陈先华教授、陈玉安教授、汤爱涛教授、李凌杰教授、李谦教授、李鸿乂教授、鲁杨帆教授等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教授致辞 

 参加会议的部分代表合影